无障碍   关怀版 无障碍

赣州市财政局2022年工作思路

来源:${currentUser.inDepartmentName!}发布时间:2022-05-10 11:37:07访问量: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之年,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和赣州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易炼红书记对赣州发展提出的六个“第一等”要求,深入推进市“三大战略、八大行动”,为加快推进赣州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实的财政保障。

(一)抓财源、挖潜能,推动财政运行高质量。

持续做好预算执行的分析预测。加强与税务部门的沟通配合,跟踪监测经济运行和财政收支预算执行情况,联合税务部门重点加强市本级税源调查,着力挖掘税收收入增长潜力,提高收入质量。积极争取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密切关注上级对减税降费工作的决策部署,聚焦支持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等方面,继续贯彻落实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同时积极向上对接汇报,恳请支持我市落实更大力度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普惠性政策。

(二)抓投入、强保障,充分发挥财政服务发展能动性。

一是加强1+5+N”产业扶持政策研究,助推工业倍增升级。以加快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的速度和推进新兴产业发展培育我市经济新增长点为出发点,围绕1+5+N”重点产业研究制定财政支持政策,培育龙头企业,助推工业倍增升级。同时深入研究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扶持政策,支持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加大对稳外贸稳外资重点领域支持力度,支持企业扩大出口,鼓励外贸企业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不断开拓“一带一路”沿线等新兴市场。继续实施“三同”班列、中欧(亚)班列开行补助政策,促进赣州国际陆港做大总量、做优质量。

二是深入推进实施科技创新赋能行动。落实科技创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政策措施,将财政资金向重大科技项目倾斜,不断突破“卡脖子”的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科技创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统筹科技资金支持吸引中科院系统先进科技成果和项目落地赣州,支持高新技术成果或项目在赣州产业化。

三是持续推进财政“放管服”改革,营造最优营商环境。继续支持做好“一网通办”数字化改革相关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完善惠企政策内容、工作流程等,做好惠企政策有关资金指标调整和下达与线上兑现的衔接和落实。持续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对标对表粤港澳大湾区,全面清理政府采购领域妨碍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优化采购活动流程,推进政府采购电子卖场建设等重点工作,提升社会公众参与政府采购活动的便利程度,进一步打造公平、公正、公开的政府采购市场环境。。

四是扎实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拓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资金来源,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建立健全乡村振兴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促进农林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同时,加强上级及市本级涉农资金监管,研究对上级资金分配因素的进一步优化、研究建立市本级涉农资金约束性任务与指导性任务清单,健全市本级涉农资金大专项管理机制体制。深入持续推进政府采购脱贫地区农副产品工作。

五是支持城市能级提升。对标城市能级提升行动,统筹安排资金,支持实施市政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和城市更新行动,改善人居环境,推动中心城区城市建设,助力壮大中心城区,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支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交通强省”建设目标,多方位推动我市交通基础设施跨越式发展。积极争取中央车辆购置税支持公路建设专项资金,支持实施国省道改造和农村公路建设。继续支持赣州黄金机场航线发展,支持瑞金机场建设。

六是全力支持美丽赣州建设。统筹中央、省、市、县四级资金,大力推进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的实施,着力打造全国南方生态屏障;坚持山水林田湖一体化治理,积极向上申报废弃矿山生态修复资金。积极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争取赣粤两省尽早签订第三轮《东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继续支持生态环保基础三年行动计划,推动“数字环保”二期建设,创新手段,支持中心城区以购买服务方式实行大气管家服务。

七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稳步发展社会公共事业。持续把“三保”工作摆在全市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统筹财力,在预算编制环节打实打足“三保”预算支出。同时,持续加大对县级支持力度,兜牢兜实基层“三保”的底线,确保基层财政库款保障都能满足“三保”支出需求。强化财政资金保障,支持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支持市属本科院校赣南科技学院事业发展,加快组建赣州职业教育集团,支持搭建我市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平台,引导我市职业院校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支持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建设。保障疫情防控所需资金;按照强弱项、补短板要求,全力支持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市直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我市医疗服务能力。继续扶持就业创业,持续实施公益性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等就业创业政策,充分发挥好就业补助资金引导作用,扶持重点人群就业。

(三)抓管理、控风险,切实提升财政精细化水平。

一是强化财政预算管理,精打细算过日子。把宝贵的财政资金统筹用于“三大战略、八大行动”等重点领域,不断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继续实施零基预算编制,全面实行预算项目库管理,未入库项目一律不得安排预算,并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进行排序;硬化预算执行约束,督促各地各部门“严控、严审、严管”支出,特别是严控小而散、撒胡椒面式的支出,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跟踪并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加大力度盘活存量资金,做到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确保有足够的财政资金保障重点领域支出,集中财力办大事,增强财政资金的政策指向性。

二是突出稳中求进,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积极争取债券支持。做好专项债券项目储备、包装等发债前期工作,提高专项债项目申报的精准性和成功率。加快债券支出进度,提高使用绩效,发挥债券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另稳妥化解债务风险。继续按照既定的债务化解方案,采用市场化、法治化方式拓宽化债渠道,对标对表完成年度化债任务。全面实时监测债务风险,做到风险早预警早防范,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三是不断增强资金绩效约束。进一步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将评价结果与完善政策、调整预算安排有机衔接,削减或取消低效无效资金,推动绩效和预算管理深度融合。推动绩效管理扩围提质,继续推进重点项目、政府购买服务、国有资产使用等领域的绩效评价工作。推进单位自评、部门评价与财政评价相结合的多层次绩效评价体系,不断提升评价结果科学性、真实性和准确性。同时,加大对县级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指导,推动县级在2022年底基本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切实提升全市预算绩效管理水平。

(四)抓改革、聚重点,推进财政改革加快落实。

一是加快推进五区财税体制一体化。会同市直有关部门、五区政府(管委会)对市区财税体制深入开展调研分析,在厘清市区财政事权的基础上,按照“属地征管、税收分成、确保存量、共享增量、权责一致”的原则,提出科学合理的市区财税体制调整方案,加快推进中心城区五区一体化,不断提升市区发展活力。

二是深入开展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改革。建设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2022年底全面运用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开展财政预算管理各项业务,拓展一体化系统功能运用。逐步启用会计核算、库款调度、账户管理、决算报表、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等一体化系统国库核心业务管理模块,以信息化手段全面客观反映市县财政状况。深入分析高质量发展考核和市县财政管理考核激励指标体系中涉及国库日常管理控制需求,运用一体化系统功能加强对市县库款保障水平、暂付款消化等关键指标的监测预警。

三是探索适应乡镇经济发展的财政管理模式。加大乡对镇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支持和指导县级根据所辖乡镇实际情况,划分不同类型,实行分类管理,对经济基础较好的城区乡镇、中心乡镇,支持实行“一级政府、一级财政”试点,更好地调动乡镇财政建设的积极性和发挥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按照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相匹配的原则,支持和指导县级合理划分县乡政府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落实“权随责走、财随事转”要求,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县乡共同发展的财政体制。

(五)抓党建、强队伍,不断把财政政治机关建设推向更高水平。

一是丰富载体、创新方式,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将是明年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组织专题学、邀请专家讲、集中一起谈、奔赴现场看、参加党校训、浓厚氛围宣等多种形式,组织全体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学习走深走实、入脑入心。

二是市县联动、齐抓共建,切实提升财政系统党建水平。在创新党组中心组学习扩大到县(市、区)财政、现场教学的基础上,推动机关各党支部与各县(市、区)财政的交流合作,联合开展丰富多彩的专题学习、主题党日、业务交流等活动,充分调动全市财政系统党员干部积极参与组织生活的主动性,大力推动市县财政党建共同提升,切实实现党建工作与财政业务同频共振。

三是党建引领、带动群建,不断凝聚干事创业蓬勃力量。注重以党建带动群建,激发群团组织的工作活力,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活力足、覆盖面广等特点,组织工青妇群团大力开展关心关爱困难职工、家风教育、文体活动等主题文化活动,促进财政党员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谋发展,锻造一支政治站位高、业务能力强的新时代财政队伍,推进党建工作再上新台阶。

文章关键词: 三保,三大战略、八大行动,
分享到:
扫码浏览